黄冈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10/3/星期六 15:54:3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下载地址:黄冈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请使用“右键—链接另存为”下载)

 

黄冈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2020620日印发)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国家必修课程。

第二条 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条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第二章 课程内容

第四条 学分与课时。研究性学习6个学分,共用108课时完成。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每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计3个学分。

第五条 学习时间。学生在高一、高二学年各完成1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课程形式以考察探究、实践体验为主,课程内容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根据主题需要灵活安排(集中、分散均可),高一年级在611月份完成第一个课题,高二年级在15月份完成第二个课题,以研究小组为单位,进行考察探究、调查调研活动。

第六条 课程分类。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可以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

第七条 课程主题。课程内容的主题可以是美丽乡村建设、当地能源资源调查、家乡交通现状调查、科技发展(如高铁、航天、人工智能等)调查、人类重大疾病(如艾滋病等)危害与预防、环境与资源现状调查、民族或民俗文化考察、农业与农村发展调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健康上网、留守儿童、养老等)研究,产业科技发展(如光电、基因工程等)考察以及其他有意义的主题,活动成果以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设计作品等形式呈现。

第八条 课题类型。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自然环境类:主要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大别山地质公园考察、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当地能源资源调查、环境与资源现状调查等方面,与人类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二)社会生活类:主要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家乡交通现状调查、农业与农村发展调查、人类重大疾病(如艾滋病、新型冠状病)危害与预防、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健康上网、留守儿童、养老等)研究等与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三)历史文化类:主要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黄冈本地民族或民俗文化考察、历史踪迹研究(苏东坡在黄州、赤壁古战场研究等)、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四)科技创新类:主要研究科技创造的步伐,如科技发展(如高铁、航天、人工智能等)调查,产业科技发展(如光电、基因工程等)考察等。

(五)项目设计类:主要是基于项目化设计的科学探究(如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实地考察等)、活动策划(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晚会策划等)、小制作(如火箭、军舰模型等)、小发明(如教具制作等)、小创造等。

第九条 课题来源。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来源十分广泛。

(一)来源于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观察和体验中产生的疑问,如怎样管理时间。

(二)来源于学科学习;学科学习中产生的疑问,最好是跨学科问题。

(三)来源于社会热点;社会热点话题如环境问题、垃圾分类等;

(四)来源于自然环境,如校园植被分类调查等。

 

第三章 课题开题

第十条 培训教育。 高一年级在6月底(第一次研究性学习开题前),对全年级学生进行一次集中培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怎样选题,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再者,通过培训让学生了解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同时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第十一条 撰写课题教案和学案。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课题,指导老师审核;也可以是老师提出课题,指导学生研究。在学校推进研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教师提出有意义、可操作的课题尤为重要,而且需要用几年的时间一步步改造和优化,经过56次的迭代,每位老师都打造一个或几个精品课题,学校形成一批经典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提供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同时应该撰写相应的教案和学案。课题教案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预期结论共六个部分。在完成课题教案的基础上,再撰写一份课题学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学生选题以后,指导老师将教案自己保留,把学案提供给学生,以便指导。

学生自主提出课题应同时提交课题方案。课题方案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预期结论共六个部分。课题经年级审核通过以后,课题起草学生自己寻找指导老师或年级指定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接受任务后,要就学生提出的课题撰写一份教案和学案,以便指导。

第十二条 选定课题。选择课题要遵循四个原则,即基于兴趣、源于生活、指向现实和具可行性。基于兴趣,指学生在选择课题的时候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源于生活,指学生所确立的课题应该来源于他们身边或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指向现实,指学生要选择对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具可行性,学生一般很难估计问题的难度、可行性,教师通过提出一些疑问,让学生意识到修改问题的必要性,或者让学生在尝试中体会到课题的操作困难再引导他们确立合适的课题。学生根据以上原则,选择教师提供的课题,或是自主确定课题。

第十三条 课题分组。学生在选择课题时要选择和组成课题组。选择同一课题的学生可以组成一个课题组;也可以先确定成员组成课题组,再选择共同感兴趣的课题。一个课题组一般6-8人,课题组成立以后,由课题组成员选出课题组长。

第十四条 选派指导老师。选择教师提供的课题,则课题提供教师担任课题组的指导老师。学生自己提出课题,由学生自己寻找指导老师或年级指定指导老师。

第十五条 课题汇总存档。所有课题组成立,课题选定以后,由课题组组长将成员姓名、班级、课题名称和指导老师等信息一起上报组长所在班级的班主任,由班主任统一上报年级汇总、存档。

第十六条 集中开题。集中开题包括以下环节:

(一)课题组每一位成员结合课题,根据课题学案,查阅相关资料,独自完成《黄冈中学研究性学习开题申报表》,内容包括课题名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步骤、任务分工、时间安排、预期结果等。

(二)年级统一汇总各课题组的基本信息,包括成员姓名、班级、课题名称、指导老师等。然后,部署安排集中开题报告会。利用一次两节连堂课的时间,安排各研究性学习课题组和指导老师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在开题报告会上,课题组每位成员要带上自己的《黄冈中学研究性学习开题申报表》,然后师生一起就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步骤、任务分工、时间安排、预期结果等内容逐一进行讨论和修改,最终达成一致,形成最佳方案,作为整个课题组的开题申报表。开题报告会结束以后两天之内,各课题组要提交一份最终确定的《黄冈中学研究性学习开题申报表》,年级统一印制,课题组成员人手一份。

 

第四章 课题实施

第十七条 实施时间。为了充分保证时间,课题实施主要是在开题结束后的寒、暑假完成。学校在放假前给各研究性学习小组提供介绍信(盖有学校公章),以方便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第十八条 搜集和整理资料。学生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上网搜集课题相关的资料,查阅相关文献,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为下一步调查访问做好准备,并明确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在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以及与指导老师之间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QQ群或微信群,共享资料,相互交流,接受老师指导。

第十九条 调查访问和实地(实验)研究

(一)根据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实验,获取调查(实验)结果。如实记载调查(实验)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        

(二)研究过程中所有活动,既要有纸质记载,又要在相关网络平台上记载,完整、清晰做好所有记录,包括必要的照片和视频。

第二十条 归纳和分析研究资料。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和实验验证,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料。开学后每个学生对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归纳、整理,从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形成初步的研究结论;每个小组成员撰写中期结题报告个人任务部分,为撰写中期结题报告作好准备。

 

第五章 课题结题

第二十一条 中期结题报告。开学第二周周末,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讨论、交流,形成初步的结论以后,开始撰写中期结题报告。将研究的初步结论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写清楚当前还未完成的研究工作。一周以后,各小组上交中期结题报告给指导老师审阅。指导老师审阅以后,召开研究性学习中期结题导师见面会。课题组成员再次和指导老师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将小组假期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向指导老师汇报。指导老师在审阅小组中期结题报告的基础上,提出修改意见,并就课题组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意见。

第二十二条 继续修改完善。中期结题导师见面会后,各小组要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修改、完善。调查研究还不充分的,利用假期时间,继续开展调查研究;研究不够深入的,要进一步查阅资料,深入研究;观点有遗漏的,要拓展角度,修改完善;文本格式需要调整的,要明确体例,重新组织;数据表达形式,因果关联关系表达不准的,及时调整。在此过程中还需要继续与指导老师保持沟通和联系,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好结题报告。小组每位成员同时写一份不少于300字的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谈一谈自己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第二十三条 准备终期结题答辩。课题组根据前期研究的结果,撰写终期结题报告。根据《开题申报表》和终期结题报告,制作终期结题答辩PPT

第二十四条 结题报告答辩。经过中期结题后的继续修改完善以后,研究性学习进入终期结题答辩阶段。

(一)进行终期试点答辩。在中期结题报告中,遴选2篇优秀报告,进行终期答辩试点。各备课组选择12个骨干教师担任评委,全体班主任观摩。结题答辩试点的过程就是答辩评委的培训过程,在结题答辩试点的过程中让更多的教师明确答辩流程、提问方向和方法、如何将答辩过程变成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进程。第二天,再选择68个课题进行试点答辩通过答辩试点,邀请更多教师担任评委,让首次答辩试点评委培训其他评委。通过答辩试点,摸索出终期结题答辩的基本流程,明确结题答辩工作的目的,培训一批教师作为答辩评委,为后期其他课题的终期结题答辩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期中考试结束后的一周内,利用一次两节连堂课,进行终期结题答辩。每个班级由3名老师组成答辩委员会,完成班级所有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结题答辩。原则上指导老师不担任自己指导的课题组的评委教师。由于研究性学习分组并不以班级为单位,允许学生跨班组合,因此在答辩时以组长所在班级为准,即组长在哪个班级整个课题组就到哪个班级参加答辩。为了能让评委教师有充足的准备,组长提前两天准备好终期结题材料,交给评委老师审阅。

(三)终期结题答辩的基本流程是首先由组长向答辩委员会进行答辩陈述。利用ppt向答辩委员会介绍课题名称、指导老师和课题组成员,重点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以及研究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时间10分钟。然后,由课题组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说明,时间5分钟。再由答辩委员会的教师根据答辩陈述和结题报告,提23个问题或建议,由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时间5分钟。最后,答辩教师根据课题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以及答辩表现,对课题组做出评价,并填写“黄冈中学研究性学习答辩评价表”,即完成答辩。评委教师会前要认真阅读各课题组的结题报告,准备好提问题目,通过提问和点评引导课题组成员加深课题的认识,尤其是思维和方法的提升,要让答辩的过程成为课题组对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过程。

(四)课题组在答辩结束后要根据答辩委员会老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再次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在一周内提交最终的结题报告。

 

第六章 成果展示

第二十五条 根据结题答辩的评价结果,年级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报告或论文按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四个档次进行评比和公示表扬,特等奖和一等奖作品投稿至校内外相关期刊或者结集出版,适当的时候进行校内研究性学习分享交流大会,并以展板、墙报、校刊等形式展示优秀成果。高一年级在1130日,高二年级在531日前将获特等奖和一等奖的优秀论文、报告(含答辩PPT)汇编成册(二等奖、三等奖只列课题名称、指导老师和组员基本信息)交教研处存档。

 

第七章 学科内研究性学习

第二十六条 学科内研究性学习。学科内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各学科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课题来源于各学科教材内的安排,是保证学科课程内容完整性的必备教学任务。

学科内研究性学习是学科教学课程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与综合实践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同,学科内研究性学习以探究学科内问题为目的,把学科思维训练作为课程核心,学生采用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课堂形式,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把研究性学习方式与理念渗透到学科课程教学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与效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第二十七条学科内研究性学习意义。

(一)高考评价体系是学科内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学科内研究性学习是推进高中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载体。

   层 次

对象

高考评价体系的理论要求

学科内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要求

核心

功能

“一核”: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①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②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③转变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考查

内容

“四层”: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

①核心价值: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学科核心素养: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有效地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③关键能力:以学科必备知识的学习探究为载体培养的,表现为对学科知识的运用及整合。

④必备知识:各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基本原理组成的知识体系。

考查

要求

“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①基础性:回归教材,强调基础扎实,促进学生对各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的掌握与应用。

②综合性:融会贯通,提升学生对学科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整合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水平。

③应用性:学以致用,以学科问题探索情境为载体,联系现实问题,培养学生迁移学科所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④创新性:通过开放性、探究性情境的设计,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积极主动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考试题向能力型、综合型方向深入发展,命题多采用真实问题情境,创新试题内容呈现方式、思维方式,评价方式走向多元化,重点考查核心学术知识、学科本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传统的教学靠知识灌输和刷题训练得不到高分,在新高考、新课标、新评价理念指导下,更新教学理念,开展学科内研究性学习,推动学科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理念有机整合,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水平与综合实践能力,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既能应对高考又能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人才。

第二十八条 学科内研究性学习课题形式和内容。学科内研究性学习课题形式和内容均依据教育部高中统编教材统一规定。

(一)学科内研究性学习课题形式。

       课题

学科

形式

语文

学习活动

数学

文献阅读与数学写作

数学建模

数学探究

英语

活动调查

思想政治

综合探究

历史

活动课

地理

问题研究

物理

课题研究

化学

研究与实践

生物

探究·实践

(二)学科内研究性学习课题内容。学科内研究性学习课题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科教材章节安排,具体内容以学科教材安排为准。

第二十九条 实施程序。学科内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课程设计要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学科知识掌握、能力迁移梯度为原则。

流程

任务

整体

课内

课外

准备

阶段

培训程序性知识;确立研究目标与组建研究小组;拟定研究计划和活动方案。

教师:动员和培训,阐明课程的目的与意义;介绍研究方法与过程规范。

学生:进行开题报告。

教师:学科教师制定研究性学习教案并提供学案给学生。

学生:确立研究目标并组建研究小组;拟定研究计划和活动方案。

实施

阶段

搜集资料;个人研究与小组合作;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期检查。

教师:根据学生研究实际给出中期指导意见。

学生:进行中期答辩;小组间相互交流经验。

教师:提供咨询与研究指导,监控研究过程。

学生:分工合作,搜集、分析及整合信息。

总结

阶段

对研究过程及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研究成果并展示、交流。

教师:检查并评价研究成果。

学生:研究成果的结题答辩、小组间辩论、展示会等。

教师:指导学生规范撰写论文或报告。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或是编刊物、办板报、制网页等。

拓展

阶段

具体案例的理论总结与实践运用。

学科内知识的深化、拓展与能力迁移。

依据研究性学习理念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科教材,实践学习研究化。

第三十条 教师要求。学科内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在新高考、新课标、新评价的理念指导下,自觉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运用到学科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方式,使学习主体具有参与性和自主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内理论课外实践相结合,使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深化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一)研究教材课题。学会开发利用学科内研究性课题资源,从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学科内必备知识与综合实践的联系及认真备课撰写学科内研究性学习教案和学案。

(二)深化理论学习。积极学习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积累实践经验及懂得相关科研方法。

(三)转变教学方式。从知识的传递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加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营造民主、轻松的对话环境和平等的师生关系。

(四)规范过程指导。善于发现学生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能提供准确的学科知识背景材料,指导学生规范地开展学科研究及撰写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

(五)凸显育人导向。教师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效不能单从学科知识维度出发,还要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掌握、素养形成及价值培育等诸多维度综合评价,凸显学科育人功能。

第三十一条学生要求。学科内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积累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培养学科素养、明确价值引领。

(一)改变学习方式。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获得者,亲身参与学科研究探索的实践,要有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二)积累必备知识。学科内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是学科教材中设置的问题探索情境,要求学生须严格落实学科教材知识内容,积累学科必备知识。

(三)掌握关键能力。学科内研究性学习强调综合性和应用性,在探究环节中关于研究方案的制定、资料的收集与整合、各种软件工具的操作、研究结果的诠释等,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及思维认知能力等关键能力。

(四)培养学科素养。学科内研究性学习,形式是自主探究,对象是学科问题,要求学生具备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有效地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科核心素养。

(五)明确价值引领。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