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字体: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湖北黄冈中学 汪庆伟

作者:汪庆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6-18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对历史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其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条目中提出 ,要了解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并在人生理想、健全人格、审美情趣、人生态度、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意识、国际意识等价值观方面提出了要求。

    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的提出,一方面显示了新课程改革下我国高中历史教育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历史教育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对情感态度的培养。本文试探讨历史学科情感教学,希望能够对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实践有所助益。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①而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人文学科,有大量的蕴涵情感因素的事件、人物或名言警句,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以及道德情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教育的情感收获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是全世界人民都拥有的一种情感。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一代代中国人所熟知的名言。如南宋时期名臣文天祥被元军俘获后,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不降,最后以死报国,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千古传诵。近代反清革命志士林觉民在即将为人父的情况下,给父亲及妻子写下了《与妻书》,“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毅然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被俘后慷慨就义。著名科学家詹天佑曾留学外国,曾有美国同学劝他留下,但是詹天佑谢绝了,“如不以所学报国,何以对祖国人民与家乡人民?”,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铁路事业。这些历史上风云人物、民族英雄的事迹,如果在历史教学中加以讲述,引导学生,自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

    (二)理性的情感

    历史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人文修养,还可以培养他们具备理性的情感。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由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是指人类能够运用理智的能力思考和判断。在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事例。如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点燃了人类的理性之光,对传统的封建制度和思想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思想条件,为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蓝图,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爱因斯坦不盲从权威,批判和发展了牛顿的的经典力学,于20世纪初提出了相对论,震惊世界,被誉为是“现代物理学之父”。当然也有反面的深刻教训。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在那个中国饱受列强欺侮的时代,这场运动的爱国性质是后人不可否定的,但是运动中表现出的盲目排外、非理性和破坏程度也令人咋舌。据史料载,义和团称传教士为“毛子”,教民为“二毛子”,“通洋学”、“谙洋语”、“用洋货”等人被依次称为“三毛子”、“四毛子”等,凡为“毛子”全部在杀害之列。因为其仇视一切带有“洋”字,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所以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士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甚至有“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显然义和团运动本身的爱国主义不能被抹杀,但是它的弊端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应该用任何手法去掩饰,因为那毕竟是历史。近年来,由于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以及钓鱼岛问题使得中日关系变得紧张起来,中国政府多次发表声明,提出抗议;同时国民情绪不断高涨,在网上与实际生活中不断以各种方式谴责日本当局,甚至有愤青上街打砸日本品牌的商店,砸毁日本品牌汽车等等。显然这样是不可取的。结合历史和现实,青少年学生在中日关系问题上应该了解历史、勿忘国耻的同时对于中日关系有自己理性的分析判断。正如有人指出“爱国不需要理由,但是爱国需要理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理性情感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良好的道德情感。

    前苏联教育学家也说过:“在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的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②而人类社会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可以从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找到典型。因此历史教育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十分重要。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有的人为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坚持真理,坚韧不拔,如为弘扬佛法不惧千难万险的唐朝鉴真和尚,在多次东渡日本失败、双目失明之后,坚持东渡成功,在中外交往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酷刑的情况下,忍辱负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的人公而忘私,心系天下,如有美国国父之称的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经过八年独立战争,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时他无疑是举国上下最有威望的人,但华盛顿谢绝了让他当国王的提议,功成身退,过起了平民生活。1789年他又成功主持制定了美国联邦宪法,后来又连任两届总统。这时华盛顿又作出了一个选择,拒绝连任, 重新回到自己的庄园,过起平民生活。这就是华盛顿:不慕名利,一心为国,天下为公。周恩来少年在沈阳读书时,一次教师问大家:“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而周恩来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后,他也正是为了这个目标,无私地奉献了毕生精力。还有人则是仁者爱人,以民为本。如大思想家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次孔子退朝回家,家人告诉他家里的马厩失火,孔子却首先问人是否受伤,而不是问马,充分反映了他的仁爱之心。而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则有博爱众生得高尚情操。他的爱心不仅表现在他对儿童的关怀,,与儿童相处融洽,还表现为他对人类的大爱。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爱因斯坦就明确反对不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罗斯福总统建议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以尽快打败法西斯,结束战争。但是战后超级大国间疯狂的核军备竞赛,再次将世界推向战争的边缘。爱因斯坦对此痛心疾首,积极投身于世界反战和平运动,反对核军备竞赛,堪称作为具有爱心的科学家之楷模。这些历史人物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质,不仅能使学生受到陶冶,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历史教师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为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的品质打下基础,对于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升华、情感意志的磨练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为今后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做准备。

    附:本文所引材料:
        ①《列宁全集》。
        ②《学生的精神世界》202页,苏霍姆林斯基。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地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路1号 电话:0713-8838888
湖北省黄冈中学主办 黄冈中学电教处承办 网站备案编号:鄂ICP备12007430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浏览 管理登陆

鄂公网安备 42110202000017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