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学年度湖北省高三八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字体:
2006—2007学年度湖北省高三八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作者:郭军东  …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01-24

   

湖北省

八校

 2006—2007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 文 试 题

 

命题学校:襄樊四中    命题人:郭军东  李文洲  王平福  田兰会

 

考试时间:2006.12.28上午9:0011:30

 

第Ⅰ(选择题,36分)

一、(15分,每小题3)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pī)            先妣(bǐ)            (bǐ)            (pì)

    B(gōng)            (gòng)         (qī)            (xī)

    C(xuàn)耀           (yǔ)            (bì)            (xiè)

    D.宝(zàng)          (quàn)         (chǎn)         (lòu)

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蕴藉       学籍             别出新裁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B.脏款       姿式             卷帙浩繁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C.影牒    宣泄           陈词乱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D.告罄    震撼             销声匿迹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3.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伙横行乡里、鱼肉人民的地痞流氓终于身陷囹圄

    B.民营企业总要遇到出生难、融资难、准入市场难等难题,这些难题的根子在地方政府的思想上。地方政府观念不转变,有好政策,也只能是歪嘴和尚念经——老跑调

    C.某市自2005118日开始办理国家司法考试现场报名以来,每天前往市司法局的报名者不绝如缕。有关负责人强调,已经在网上报名的同志,仍须现场报名确认。

    D.美国黑人电影明星福克斯和弗里曼在第七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当仁不让,分别夺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医疗费用支出将迅猛增加,医疗保险金将大量减少,医疗保险的压力越来越大。

B.作为美国的盟友,欧盟在伊朗核问题上怎能不考虑美国的态度呢?何况其自身也不会坐视伊朗拥有核武器。

C.美国保守派为达到增加防务开支,正利用其智能团掀起一股“中国高科技威胁论”,并宣称美国应为与中国打高科技战争做好准备。

D.不只是公安机关要廉洁自律,任何公共权力部门也不应该接受具有利害关系的企业和个人任何形式的捐助和馈赠。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2分,每小题3)

植物学家的最新系列研究表明,二氧化碳不只是改变气候,它还改变了植物的生理特性,并通过植物危害人类。

 为什么蔬菜、水果和粮食的产量越来越高,而这些食物的味道越来越淡?这与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有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家伊利·洛拉泽分析指出。在二氧化碳含量高的环境中生长的作物不但营养价值很低,而且还缺乏铁、锌等重要的微量元素。那么,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为什么会使植物中的微量营养元素减少了呢?有专家表示,这是“生物量稀释”的结果。由于二氧化碳的增加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往往多于它们的生长和代谢需要。它们将多余的淀粉和糖储存在液泡里,这样植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便超出了原来的水平,其他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也就下降了。而更为糟糕的是,使微量元素比例下降还有另外一种因素,那就是过量的二氧化碳抑制着植物吸收营养成分的能力。这样可能导致人们虽然吃够了,但是营养成分的吸收却不够,这种现象被称为“隐形饥饿”。洛拉泽认为,人类现在已经陷入到这样一种困境中一一为避免营养不良,你必须吃更多的食物,然而,更多的食物导致碳水化合物在体内堆积,这是人类越来越肥胖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也许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生物方法提高营养价值,通过植物培植和基因工程提高微量营养素的水平。

毒藤在美国各地的森林中很常见,在中国西部也有分布。毒藤的汁液中含有一种叫做漆粉的化学物质,很多人对它过敏,其症状是起皮疹,奇痒无比,而且再痒也不能乱挠,否则会扩展到周围的皮肤.与在正常大气条件下生长的毒藤相比,暴露在高浓度二氧化碳下的毒藤不仅面积要比普通毒藤大三倍,它所产生的漆粉也比普通毒藤产生的漆粉更容易让人过敏。

全球二氧化碳含量增高以气候变暖的形式让人们汗流浃背。但是,大量二氧化碳却导致植物排出的水分减少,从而造成了全球的淡水流失。由英国气候学家尼柯拉·格拉德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温室气体的增加不仅造成全球变暖,同时还是淡水流失的主要原因。实际上,二氧化碳在这里扮演了植物“止汗药”的角色。作为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植物减少了水分从它们的“毛孔”一一即气孔中的蒸发,进而减少了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这一结果导致土壤中出现了多余的水分,这些水分最终随着河流流入大海,而并没有随着植物的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分一一这是保证水分以淡水的方式进行循环的主要因素。谢菲尔德大学的气候学家伊安·伍德沃德指出,尽管通过温室试验,人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能够对植物“流汗”造成影响,但在全球范围内确定这一影响的规模仍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06年第8期《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祸害人类》)

6.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的一项是:

A.食物营养降低,造成人类普遍的营养不良。

B.毒藤疯狂生长,它所产生的漆粉对人危害更大。

C.全球气候变暖,让人们汗流浃背。

D.土壤中出现多余水分,造成全球淡水流失。

7.下列对二氧化碳含量升高造成植物中微量元素减少的原因分析全面而准确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增加,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超出原来的水平,导致其他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下降。

B.二氧化碳增加,造成植物的“生物量稀释”和吸收营养成分的能力遭抑制,从而导致微量元素减少。

C.过量的二氧化碳抑制着植物吸收营养成分的能力,可能导致人们虽然吃饱了,但是营养成分的吸收却不够,感觉微量元素减少了。

D.二氧化碳增加,会造成植物的“生物量稀释”和人们的吸收能力下降,因而让人们感觉微量元素减少了。

8.下列对文中几处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生物量稀释”指因二氧化碳增加,植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升高导致其他微量元素比例下降的现象。

B.“隐形饥饿”指因食物营养价值降低而导致的虽然吃够了但营养不够的现象。

C.“这样一种困境”指因食物营养价值降低而造成的不多吃会营养不良但多吃又会长胖的窘境。

D.“止汗药”喻指二氧化碳,贴切地说明了二氧化碳增加对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所产生的抑制性的影响。

9.根据文中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植物培植和基因工程提高微量营养素的水平也许是解决隐形饥饿的最有效的办法。

B.植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过高而营养降低是人类越来越肥胖的主要原因。

C.二氧化碳增多减少了水分通过植物的蒸发以淡水的方式进行循环的数量,结果导致了全球淡水的流失。

D.通过温室试验,人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对植物“流汗”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确定这一影响的规模也取得了研究成果。

三、(9分,每小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湖山之现,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园囿,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大息,思淮阴之功,而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疏,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子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日“超然”。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节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山之观                       背:背靠着

    B.始至之日,岁不登         比:连续

    C.盗贼满野,狱讼充斥         充斥:满

    D.而其不终                       吊:伤痛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服车马之劳                       ②赂秦力亏

    B.①于是治园囿                       ②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①苟完之计                           肥甘不足于体与

    D.①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        乱易整,不武

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位难得的旷达之士,从这一段文字来看,他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主要原因是“游于物之外”。

    B.苏轼从钱塘移守胶西,虽然条件艰苦,年成不好,世风又差,但他习以为常,所以一年之后人也长胖了,白头发也一天天地变黑了。

    C.从“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可以看出,苏轼能坦然乐观地面对困难局面,并积极有为。

    D.作者在第二段里,缅怀姜太公(师尚公)、齐威公的业绩,委婉地表达自己内心的隐痛——怀才不遇,仕途坎坷。

 

第Ⅱ卷(114分)

四、(24)

13.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平?”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选自《孔子家语》)

    注:①括:箭的末端。

(1)用斜线“/”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①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4)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4)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请赏析“千里片时间”一句的妙处。(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所谓“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如果不管格律,把此诗次序稍作颠倒,即成下面这首诗:“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比较改动后的诗与原诗在谋篇布局上各自的特点及效果。(5)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填空(6)

    (1)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_________已成为维护旧  制度、反对一切新生事物的“套中人”的典型代表。

    (2)清朝初期,在中国大江南北各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戏曲家,一位是南方的洪昇,一位是北方的________,即《桃花扇》的作者。

(3)诸葛亮历来是人们称道的对象。杜甫的《蜀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概括诸葛亮一生的业绩,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赞叹诸葛亮的业绩,更以诸葛亮自况,表明矢志恢复中原的志向。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8)

蔬圃丽 

陈幸蕙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黄昏时分,我和婆婆到月光山下的田里摘取新鲜的甘薯叶,充当晚膳。

    碎石路上,几个戴笠荷锄的农人,牵着壮硕的水牛,蹒跚而归,婆婆和他们一一亲切地打招呼。简短对话的客家余音,回荡在清寂安静的暮空里,显得格外温馨。

    来到田里,婆婆利落地割下一大把鲜嫩的茎叶,然后就着山间流下来的白花花的泉水,漂洗干净。婆婆把菜洗好了,随意割下一段柔韧的藤茎,就那么轻轻一扎,便把一捆甘薯叶交到我手里,脸上带着满足的神采说:“你看妈种的,真嫩啊!用猪油炒一炒特别好吃。”

    我从婆婆那只布满皱纹的手中接过青翠的蔬菜,心里忽然百感交集。那是和生活奋斗过的一双手,是握过锄头、拔过草、施过肥也收获过的一双手。小园中碧叶离离、果实累累的景象正是这双手创造的。

晚餐桌上,婆婆一如往日,谈笑家常。几样清淡的菜肴,在她看来,竟是如此芳鲜适口一一蛋,是方才从鸡窝里捡拾起来的:豇豆,是老邻居特地送来请她尝鲜的;紫茄是暮春下的籽,近日收获的;而甘薯叶则是从自家田里刚摘回来的。这里只有乡野之间淳朴的人情和自给自足,随遇而安的生活趣味而已。

那是一个拮据的年代,月光山下的每一个人,都曾吃过相当多的苦,三餐不继是常有的现象。因此每逢甘薯收获的季节,婆婆从田里挖出那种埋在地下的果实后,便如获互室般地刨去皮,再细切成片,遍撒在老屋前的晒谷场上,任由烈日收干水份,直到甘薯片成为洁白酥脆的干粮,这才一一收拾贮存起来。生火煮饭的时候,就在锅里放上甘薯片,熬成稀粥,以度过每一个刮见米缸缸底的日子。

在月光山下那块面积不大但却肥美的土地里,婆婆曾种过香蕉、柳丁、莲蓬、椰子和蔬菜。然而果园也好,蔬圃也好,无论哪一个时期,婆婆似乎总不忘种植那匍匐在地,生命力极强的甘薯。

生活如此艰辛,但日子在省吃俭用、不怨不尤之中,也自有一份心安理得的踏实感存在,并且由于对未来的远景抱着一份虔诚美好的信念,因此所有的清贫困苦,也并不能削减什么,剥夺什么,倒反而在极有限的物质环境里,开始对食物存有一种敬谨之心,觉得温饱平安是莫大的幸福,来自大地的每一样东西,都可贵而值得感谢。

当然,生活中种种苦涩,也曾使人流泪,漫漫岁月里的辛苦挣扎,曾催人衰老,但由于忍耐,由于奋斗,由于不断地向上望,坚韧的生命终能超越所有的忧患与磨难,而从生活自身获得智慧。

当岁月流逝,所有流汗淌泪的日子都成过去,当种种苦涩已化为唇边云淡风清的一朵微笑时,或许那就是我们收获生命果实的时候了吧?

苦涩之所以可回甘,苦涩之中、苦涩之后之所以不乏甜美的感觉,那是因为我们曾尽心生活,那是因为对于人生,我们已俯仰无愧的缘故。

许多年过去,历经都市生活的浮浮沉沉,尝过人生路上的几番风雨,我想起婆婆,想起了南台湾丽日之下那一方生意盎然的蔬圃,我开始了解了“繁华落尽见真纯”的真义

 (本文经编者删改)

16.本文25段表现了婆婆怎样的特点?分三点回答。(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几样清淡的菜肴,在她看来,竟是如此芳鲜适口”,句中的“竟”值得揣摩。去掉“竟”

与保留“竟”,全句蕴含的意思有何不同?(5)

答:去掉“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留“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所有的清贫困苦,也并不能削减什么,剥夺什么”。你认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作者为什么说“我开始了解了‘繁华落尽见真纯’的真义”?(3)

(2)全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2)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2)

20.下面的文字摘自新浪网某人的“博客”,语言(包括用词、标点、断句)有四处毛病,请找出并改正。(4)

昨天我的车挂不上两档,今天维修后,问题还是存在,所以基本上一直用l档和3,4档在跑。但还好车速还是比较快,加上退出比赛的朋友帮我把车调得操控比昨天好了很多,所以名次还排在第3,领先了第4名一分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的新闻,说明画线句子包含哪几点信息。(4)

交通拥堵历来是北京的老大难问题,如何解决道路资源不足与车辆增多的矛盾,实现和谐交通的理想,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北京以让49万辆公车暂时“休克”之策,成功应对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向脆弱的北京交通提出的挑战:会议期间,北京交通顺畅,秩序井然,堵车不再是北京的一道“景观”,市区交通呈现出少有的畅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标语是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一种语体,用语要得体。合情合理合法,是得体的一项基本要求。下面的两条标语均不够得体,请依循其表达意图,重新拟写。(4)

(1)计划生育宣传标语:农民要想富得快,少生孩子多养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防偷盗宣传标语:进村盗窃,乱刀砍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

23.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要求作文。

《孟子·公孙丑上》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一定会有很多联想和感慨,请你就其中一点或者几点,以“做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八校”2006—2007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A.包bì    Cpì睨   D.杀lù)

2A(A.别出心裁  B.赃款  姿势  C.影碟  陈词滥调  D.无错字)

3BA项“身陷囹圄”指人不幸蒙难关进监狱。含同情意味,与对象不符。B项“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指人。D项“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得奖是被动的)

4BA“人口老龄化的增加”不能搭配,改为“老龄人口的增加”或“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或删掉“的增加”。C改为“为达到……的目的”。D“任何……也……”改为“任何……都……”或“其它……也……”)

5B          6C(植物不是全球气候变暖使人出汗的中间环节。)

7BAC都只提到了一个原因,不全面;D项也只分析了其中的一条原因,且把植物吸收营养成分的能力误解成人吸收营养成分的能力)

8D(“止汗药”形象地说明了二氧化碳增多对植物从气孔中蒸发水分的抑制作用)

9D(“也取得了研究成果”错,还不是事实)

10A(背:离开)

11DD.以:用。A.第一个“而”表转折,译为“却”;第二个“而”表因果,译为“因而”。B.第一个“其”指示代词,译为“这个”;第二个“其”人称代词,译为“自己”。C.第一个“为”动词,译为“作为”;第二个“为”连词,译为“因为”。)

12B(错在“他习以为常”,含有得过且过的意味,原文是为了说明苏轼面对不如意的境况,并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悲观失望,而是坦然面对,积极施政。从第一段最后一句“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13.⑴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2分)(“而”前可停可不停)

2)①南山上的竹子,用不着火烤(或“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做的盔甲)(4分,扣“揉”、“斩”、“达”、“犀革”)

②(假如把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还把它磨(得尖尖的),难道(或“那样”或“它”)射入得不是更深吗?

或译大意:把箭的末端插上羽毛,把箭头磨(得尖尖的),难道(或“那样”或“它”)射入得不是更深吗?(4分,扣“羽”“镞”“砺”及反问句式)

14、(1)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云、鸟的飞行之速,反衬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还的惆怅之情(或:又与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还形成对比)。(3分,手法1分,作用2分)

2)改动后的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虽然是抒情诗的通常写法,但景与情是游离的。原诗采取情景分写的写法,两句景两句情相间写来: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时伤逝的迟暮之惊。上下联之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景与情十分交融,全诗浑然一体。(5分,改动后的诗特点1分,效果1分;原诗特点2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15、(1)别里科夫(2)孔尚任(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6.①对乡亲亲切友好。(1分)(或“亲切”;或“与乡亲关系融洽”)

②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1分)(或勤劳;或“用双手和生活奋斗”)

③面对清贫的生活,心态乐观。(2分)(或“满足”“知足”或“随遇而安”)

17.去掉“竟”,意思是婆婆对生活感到很满足。(2分)

保留“竟”,意思是生活如此清贫,婆婆却异常满足。(3分)(表达形式不限。要点:生活清贫1分,出乎意料1分,心态乐观1分)(如果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答成“去掉‘竟’只是一般叙述,保留‘竟’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给2分)

18.清贫困苦不能削减或剥夺人们心安理得的踏实感(2分)以及对远景虔诚美好的信念(2分)(或“乐观的生活态度;忍耐、奋斗、向上的意志”。或“对生活的满足感;坚韧的意志”)(表达形式不限)

19.⑴因为都市生活的浮存、婆婆安于清贫的乐观心态使作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或“因为作者经历了都市生活的浮沉后,对婆婆安于清贫的乐观心态有了更深的感悟,从而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所以作者说了解了‘繁华落尽见真纯’的真义”。(3分)(表达形式不限;要点:作者经历1分,婆婆的生活态度1分,对人生认识更深1分)

⑵先叙后议。(2分)(或“叙事为抒情议论作铺垫”;或“叙事与抒情议论相结合”)

20 ①“两档”改为“2档(或“二档”)”。②“34档”改为“34档”。③“但还好”后加逗号。④“操控”改为“操控性”或其它正确的形式。

21.①北京的交通十分脆弱。

②在北京召开了中非合作论坛峰会。

③会议期间北京采取了让49万辆公车暂时“休克”的措施。

④这个措施成功应对了会议的挑战。(4分,一点1分)

22.例:⑴农民要想富得快,少生孩子多种田。/计划生育,利国利家。

⑵不劳而获行偷窃,违反法律丢尽脸。

(每小题2分。表达得体、通顺得2分,不得体不得分,不够通顺扣1分。扣住意图即可,构思不作要求。)

文言文参考译文:

㈠我从浙江钱塘调到胶西,放弃了舟楫畅通的安逸,却来承受车马颠簸的劳苦;离开了华丽的建筑,却来住这简陋的房屋;远离了湖山的胜景,却行走在种植桑麻的田野。刚来的时候,连年歉收,盗贼遍野,案件很多;厨房里很寒酸,每天只是吃些野菜。人们本来就疑心我不快乐。但我在这里住了一年,人也长胖了些,白头发也一天天地变黑了。我已经喜欢这里的质朴的风俗,而这里的佐吏和百姓也习惯于我的管理。

于是我整理园林,清扫庭园,砍伐安丘、高密两地的树木,来修补破败的地方,作为暂时保全自己的办法。园的北面,靠着城墙所筑的台已经很旧了,把它略微修补让它变新了,时常和宾客一起登台眺望,舒展情怀。向南面望去,看到马耳山和常山,时隐时现,像很近又像很远,也许那里住有隐士吧!它的东面卢山,是秦时人卢敖隐居的地方。向西面望去,只见穆陵关,隐隐约约宛如城郭一般;姜太公、齐桓公盛大事业的遗迹,现在还存在着。向北面俯视潍河,感慨叹息,怀想淮阴侯的功业,但伤痛他的悲惨结局。这个台高大而安稳,深广而明亮,夏天凉爽,冬天温暖。下雨落雪的早晨,有风有月的夜晚,我都在台上,宾客也总是跟随着。采摘园里的蔬菜,捞捕塘里的鲜鱼,酿了高粱美酒,煮了糙米饭,大家一起吃。这时怎能不说:“真是快乐啊,这样的游玩!”

我的弟弟子由这个时候正好在济南府,听到这之后写了一篇赋,并且将这个台命名为“超然”,用这表现我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没有不快乐的原因,大概是由于超脱在世俗之外啊。

㈡子路去见孔子,孔子说:“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我爱好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我只是说,凭你(现在)所具有的才能,假如加上勤学好问,难道(谁)能赶得上你吗?”……子路说:“南山上的竹子,用不着火烤(或“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做的盔甲)。由此看来,要什么学问?”孔子说:“(假如把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还把它磨(得尖尖的),难道射入得不是更深吗?”子路(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拜了又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教育。”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地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路1号 电话:0713-8838888
湖北省黄冈中学主办 黄冈中学电教处承办 网站备案编号:鄂ICP备12007430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浏览 管理登陆

鄂公网安备 42110202000017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