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小说中的“变形”
【字体:
浅析现代小说中的“变形”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05-25

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我们将接触到西方现代派的作品,第四单元第11课即是公认的现代派鼻组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论》,此文最难理解的就是“变形”,一个好端端的人为何要让他变形成一只甲虫,如何理解这种“变形”。

    其实,这种“变形”的手法在现代小说中极为常见。例如:如何在一个短篇小说中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关系呢?我们发现日常生活节奏缓慢,缺少变化,温情脉脉,它在显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同时又掩盖着人与人关系的实质。为了在尺幅之间表现主题,小说可创设某种情境,打破日常生活的节奏,激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突显人与人关系的实质。《变形记》中卡夫卡让主人公“变形”,使主人公日常生活的链条突然断裂,变成甲虫后,丧失经济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使得原来温情的家庭成员变得面目狰狞,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本质得以突显。同理,我们还可以通过“失踪”或者“突然致残”来考验此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突显其本质,彰显主题(“失踪”与“致残”还有些差异,篇幅所限,不加展开)

    因主题不同,小说中“变形”的手法也各不相同。电影《阿Q正传》通过写一个经历过战后美国每一次大事的智障(实为大智若愚)阿Q的人生历程去表现人生的实质,阿Q因智障而对生活理解较为简单,却深刻地把握生活的实质,也因为智障使阿Q有一种不为纷纭世事所动执着,当大多数正常人对生活的理解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唯有以少数智障的眼光才能抓住生活的本质。此中的智障便是小说的“变形”技巧。(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便可就此理解)还有一些常见的“变形”技巧,比如“失忆”,“失忆”能够清洗掉个体形塑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既定观念,使人以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生活,借以表现主题。

    这种“变形”创作手法的运用,大大拓展了小说表现范围,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段,但它所反映的小说与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它自身的局限。这类小说多为主题先行,前面所举的例子中,必先有作者对人与人关系的本质理解,而后才通过虚构的加以“变形”的故事,去反映和表现主题。先有主题,再有故事,通过故事表现主题,通过故事表现主题,此中主题便为小说的核心价值所在。而主题的正确与否、深刻与否全依赖于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把握。此并非所有的小说家都擅长,往往一个二流作者思考半天无法回答的问题,学者三言两语便能读清楚,有一些小说的价值还不如一些优秀学者散文的价值。所以要实现这一类小说的最大价值,是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①故事最好是真实生活的纪实;②先有生活再有观点,尽量少提观点。比如,在真实生活中必有能真实而集中反映人与人本质关系的事情发生,捕捉此类事情加以还原,只有真实瓜生活的才有说服力。只是如何所述日常生活节奏缓慢,能深刻而集中的反映某一主题的事情,极难碰到。二不要妄下结论,生活极其丰富,任何对生活的判断都可能损害生活的丰富性。

    读者至此,会有疑问满足这两个要求的小说还是小说吗?它跟新闻学有什么区别,跟历史学有什么区别,跟文化人类学有什么区别,作者存在一问,希望大家一起思考!

    (另①卡夫卡的小说较为复杂,本文中的“变形”的论述,只提供理解卡夫卡的一种简单的可能。有兴趣的同学可查阅中国    残雪对卡夫卡世界的论述,走进真正的卡夫卡的世界;②真正符合笔者所论述的符合两个要求的艺术   极少,美国战争题材连续剧《兄弟连》为其中之一)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地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路1号 电话:0713-8838888
湖北省黄冈中学主办 黄冈中学电教处承办 网站备案编号:鄂ICP备12007430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浏览 管理登陆

鄂公网安备 42110202000017号

回到顶部